企业信誉 常见问题 期刊大全
期刊
投稿邮箱

mlunwen@163.com

服务热线

18516839603

为啥明明读了100篇文献,却依旧寻觅不到创新点的踪迹?

发表日期 2025-05-07 09:48:16    69

在科研的漫漫征途中,每一位科研新手都怀揣着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、发表高质量论文的梦想。然而,当他们向经验丰富的前辈或导师倾诉“为何找不到值得写入论文的创新点”这一困扰时,一种极为常见且顺理成章的答复便是“文献读得还不够多”。

这一答复并非空穴来风。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,各个学科领域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和更新。以医学领域为例,新的疾病治疗方法、药物研发成果层出不穷;在计算机科学领域,人工智能算法不断迭代,新的应用场景不断涌现。如果科研新手对所在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一无所知,就好比在黑暗中摸索前行,根本无法把握当前学术研究的前沿方向。更不用说了解学者们当前激烈争论的焦点,这些焦点往往代表着学科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,是创新点孕育的温床。在这种对领域动态缺乏了解的状况下,若能轻易找到创新点,那简直就像在沙漠中随手捡到金子一样不可思议,着实会让人觉得奇怪!

然而,科研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,也存在另一种让科研新手满心委屈、困惑不已的情形。部分小朋友会满脸无奈地抱怨:“我已然读了100篇文献啦,近几年权威、核心期刊上关于这个主题的所有相关内容,我统统都研读过了!”他们为了寻找创新点,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不辞辛劳地一篇篇翻阅文献,做了密密麻麻的笔记,可即便如此,还是如同在茫茫大海中迷失了方向的船只,找不到创新点的踪迹。他们甚至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,感觉这个领域能写的方面似乎都已经被前人写尽了,仿佛所有的道路都被堵死,自己再也没有了突围的方向。

——面对这种看似陷入绝境的情形,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呢?

首先,咱们来仔细剖析一下,这种情形到底有没有可能发生。答案是:完全有可能。而且,这种情况的发生甚至不一定是因为“文献读得不够深入、全面”。一个小朋友完全有可能极为认真地研读了这100篇文献。他可能逐字逐句地阅读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;对文献中的数据、图表进行了反复推敲;对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进行了深入思考。然而,即便如此,他依旧在论文创新点的探寻上毫无头绪,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工匠,拥有上好的材料,却不知道如何将它们组合成一件独具匠心的作品。

接下来,咱们再深入探讨一下,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其实,原因并不复杂。会如此抱怨的小朋友,往往具备“死读书”的特质。他们拿到文献后,就将其奉为圭臬,当作真理来研读,仿佛文献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不可撼动的金科玉律。他们不懂得时刻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,缺乏对文献进行带有批判性的怀疑式阅读的能力。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文献中的信息,而没有主动地去思考、去质疑、去探索。

举个例子来说,有一篇论文,题目为“我国接受CPTPP‘安全港’规则的障碍与对策”。CPTPP(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)作为国际经济领域的重要协定,其“安全港”规则对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、贸易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。作者的思路大致如下:先阐述“安全港”规则的具体内容,详细解读规则的条款、适用范围和目标;接着分析我国在该领域的实践与CPTPP规则存在的差异,从法律法规、监管政策、企业运营等多个层面进行对比;最后探讨我国能否跨越这些障碍,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。

对于那些“死读书”的小朋友而言,他们的阅读过程往往是这样的:哦,原来“安全港”规则是这样的,他们只是机械地记住了规则的表述;我国目前的实践情况是这样的,他们只是简单地复述了作者对我国实践的描述;所以我国应该采取这样的对策,他们直接全盘接受了作者的结论,没有进行任何深入的思考和质疑。

——乍一看,这样的阅读和理解似乎没什么问题,对吧?但实际上,问题可大了去了。谁说作者对“安全港”规则的理解就一定是准确无误的呢?作者可能由于信息获取的局限性、研究方法的缺陷或者个人认知的偏差,对规则的理解存在偏差或不足。作者所描述的“我国实践”,从作者撰写论文开始,到论文最终发表,再到如今,究竟是一直保持原样,还是已经发生了变化呢?在这段时间里,我国的经济形势、政策法规、社会环境等都可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这些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我国在该领域的实践情况。作者提出的“我国对策”,其科学性究竟如何呢?也许作者在提出对策时,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、资源禀赋、社会文化等因素,导致对策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可行性。以上这些问题,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。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认识与作者存在差异时,就可以着重将这些差异点记录下来,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独特的航标。然后再多读几篇相关文献,进行进一步的分析,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,拓宽自己的视野。如果发现文献中对于某些问题众说纷纭、莫衷一是,不同的作者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和论证,这就说明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个定论,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。或者自己在实际观察中发现的现象实在太过新颖,新颖到在现有文献中根本没有相关论述,比如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,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模式和商业形态,这些在以往的文献中可能从未提及,那么,恭喜你,这就是你苦苦寻觅的创新点啦!

换一种说法,读文献并从中发现自己的创新点,实际上就是将自己的认识与文献中的观点相互印证,在两者发生冲突的过程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“用武之地”。文献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经,而是用来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工具。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、严谨的思维去审视文献,敢于质疑、敢于挑战,而不是盲目崇拜、人云亦云。

顺便在此说明一下,上面所提及的这种读文献方式,其实操作起来并不容易。想要批判作者对某条约或规则文本的理解存在偏差,前提是自己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水平,能够对相关规则进行深入解读。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,还要关注国际国内的最新动态,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。想要提出“我国在某某问题上已经有了新的实践”,至少需要对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动态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。这意味着我们要持续关注国家法律法规的修订、司法案例的判决,从中发现问题、总结规律。想要批评作者提出的对策不合理,前提是自己至少要能够发现“为什么这样做在实际操作中根本不可行”。这需要我们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,能够从实际出发,分析对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。以上这些问题,可绝不仅仅是简单地“挑逻辑错误”那么简单哦,它涉及到专业知识、实践经验、思维方法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考量。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,才能在读文献的过程中找到创新点,在科研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。